[综合应用]简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

先想想答案是什么?再单击这里查看答案

标准答案:

一、《非遗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1、“非物质性”不能用来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任何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无形的、有待于解读的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不在于非物质性,而在于活态性。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完成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现在进行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见物不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当代社会实践。

3、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是活态的,也是对今天有价值的。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裹小脚这样的陋习,就不能被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

三、不能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还有不少人误以为应该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非遗,秉持“原真性”原则,永保“原汁原味”,不能创新,也不能发展。为避免这类误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和鲜活本质持续获得尊重真实性和排他性不应构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和障碍”。

2、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

四、非遗分类

1、《非遗公约》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将非遗分为五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2、人类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人类学的研究包括:人种和进化论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组织形式研究。

3、我国非遗分为十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可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要想了解中国传统艺术,除了参观博物馆阅读艺术史图书,还可以到全国各地去拜访非遗传承人,切身感受不同的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常常在一大片区域中聚集,如景德镇、宜兴、德化、石湾、醴陵、汝州等陶瓷产区苏州玉雕、核雕和苏绣产区鹤庆传统金属工艺产区等。到这些地方去,可以近距离观察鲜活、多样的艺术实践,从而加深对艺术的直观理解。

 


  • 1
  • 2
  • 3


默写:同学,加油!努力做到能默写出红色拿分关键词,时刻提醒自己“有重点方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