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
一、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1、儿童文学实质上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途径之一,因而两代人进行对话和对比也是儿童文学中常见的视角。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兴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常常会出现观念上的不一致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代沟”,儿童文学特别是少年文学就成为沟通“代沟”的最好途径。
2、如陈丹燕的《上锁的抽屉》,写的就是因为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我”锁上了自己的日记本而和母亲发生的“冲突”,文章以“我”和母亲的和解而结束。还有刘心武的《我可不怕十三岁》、秦文君的《男生贾里》的某些篇章也属于这种视角。
3、这种视角还常常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相对照,在对照中写出童心的美和成人的某种丑。这种创作模式与“童心崇拜”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它主要用于儿童小说和少年小说中。如曹文轩的早期作品就充满着这样的对比:《红枣儿》中小婷婷的诚实、善良与“叔叔”的狡诈、欺骗,《静静的水,清清的水》中鸭宝的纯洁、率直和卖假药的“爸爸”的龌龊、卑鄙。
二、少年作者的视角
1、这是近年来儿童文学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一种创作视角,作者多是未成年的少年(也有一小部分儿童),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同龄人,观察世界,写同龄人,写世界,如郁秀的《花季雨季》和有多位少年作者参加的“自画青春”系列小说。
2、这些作品常常直接描写少年作者自身或同龄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描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和体悟。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显得比较真实。
3、也因为他们表达的是大多数同龄人的实在感受,具有亲历性和亲和性的特点,所以很能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
4、但由于这类作品缺乏成人作家厚重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作品传达技巧,因而也常会得之直率而失之“轻浅”。